聚焦两会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聚焦政府工作报告
1月16日上午,陕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西安开幕,陕西省人民政府省长赵刚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过去一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陕西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的重要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坚强领导下,深化“三个年”活动,持续做强县域支撑、培壮民营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强化数字赋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省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2024年工作回顾
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5万亿元、增长5%左右
城镇调查失业率5.3%左右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93.1亿元
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
1.综合施策,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建立稳增长责任体系,主要经济指标逐季回升向好。
深化“四个一批”项目管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以上。
年产38.8亿方的延安气田增产项目全面投产,能源工业增长8%。
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19.8万辆,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以上。
接待游客、旅游总花费分别增长14%、16.5%。
新增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家,乾坤湾、乾陵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零售额分别增长36.9%、58%。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7%以上。
2.引领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加快西安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能源、新材料、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正式组建。
秦创原建设取得新成效,21个产业创新聚集区启动建设。
“三项改革”新20条措施落地实施,新建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28家。
攻克北斗位置追踪、高柔性金属等700项关键技术,47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增长25%、15%。
发明专利拥有量、授权量分别增长16.8%、12.5%。
陕煤煤炭分质利用、国能聚乙醇酸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延长石油油气当量突破2000万吨。
大型多功能固定翼无人机成功首飞,陕汽氢燃料重卡销量全国第1。
5G基站总量12.2万个,新增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30个。
新建高标准农田252万亩、改造提升43万亩,粮食产量1352.3万吨再创历史新高。
3.紧盯重点,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着眼数字经济发展重组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完成金融管理体制改革任务。
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持续推动用地制度改革,供应工业“标准地”3.2万亩。
通过在线审批平台吸引民间投资项目495个、248亿元,全省民间投资增长7%左右。
在哈萨克斯坦、荷兰等13个国家投运海外仓36个,中欧班列货运52.4万标箱、增长21.9%,陕产货值占比超40%。
西安与洛杉矶缔结“中美旅游伙伴城市”,西安国际航线恢复至52条,出入境旅客132.1万人、增长133.3%。
全省进出口总值增长12.3%,其中对中亚五国增长48.1%。
4.强化统筹,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细化落实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任务清单,加快陕北能源转化步伐,提升陕南“生态十文旅”特色产业层级。
加快关中平原城市群和西安都市圈建设,一体化推进西安-咸阳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西延、西康、西十等5条高铁加快建设,鄠周眉等9条在建高速公路有序推进。
健全“一县一策”产业培育机制,生产总值超200亿元县(区)达26个,县域经济增速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
深入实施“千万工程”,创建503个省级示范村,富平“五水协同”助力乡村生态振兴模式全国推广。
实施商州国飞无人机、陇县光伏风电配套、南郑智能无人车配送等苏陕协作项目587个。
5.系统保护,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秦岭区域生态修复135.2万亩,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治理沙化土地95.4万亩,完成“三北”工程区营造林207.2万亩。
黄河干流陕西段水质全线达II类,汉丹江出境水质稳定保持在II类。
朱鹮国家保护研究中心落户汉中,延河入选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黄帝陵等3处古树群纳入全国整体保护工程。专班推进关中地区大气污染治理,聚焦减煤降碳启动兴化、渭化等企业搬迁改造,全省PM2.5浓度同比改善7.9%。
6.办好实事,民生保障可感可及
实施17条稳就业、8条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措施,城镇新增就业43.4万人。
改扩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255个,新增博士硕士授权点106个。
建成养老服务设施1.6万个,完成3.7万户家庭适老化改造。
建立省级基本医疗保险调剂金制度,启动工伤保险跨省异地结算。
延安博物馆、绥德革命纪念馆落成开放,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870个。
寨沟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凤堰古梯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话剧《生命册》、电视剧《人生之路》等5部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
圆满承办巴黎奥运会女篮资格赛、跳水世界杯总决赛、沙滩排球U19世锦赛等赛事。
7.筑牢底线,风险隐患有效化解
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严格落实政府举债融资负面清单。
实施煤矿、危化品、城市燃气、涉河桥梁等专项整治,推进高校建筑消防、电动自行车隐患整治等专项行动。
完善暴雨洪涝灾害叫应处置机制,有力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信访总量和刑事立案量分别下降32.4%和19.9%。
2025年工作安排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全省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6%,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粮食产量1300万吨以上。
1.提振信心稳定预期,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
提高投资效益
省级重点项目建立分层级分领域包联机制、完成投资5000亿元以上。
加快西安高新集成电路、比亚迪二期等项目建设,力争工业投资4500亿元以上。
开工洋县至西乡和镇巴至陕川界等高速项目。
力争西延高铁、麟法等3条高速、西安地铁15号线年内建成投运。
大力提振消费
开展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
扩大汽车、家电、数码产品和家装厨卫等大宗消费。
加大“好房子”供给。
加快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平台经济、夜间经济,扩大特色农产品电商消费。
2.加强产业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巩固提升优势产业
加快陕煤煤炭分质利用、环氧树脂一期等项目建设,50万吨甲醇制乙醇项目建成投产。
提升电力调储能力,建成榆能西南70万千瓦热电项目,外送电量1000亿千瓦时。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30%左右,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
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提升苹果、猕猴桃、茶叶、食用菌等产业竞争力。
新增1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8家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升级改造传统产业
推动冶金、有色、建筑、纺织、食品等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持续做大乳制品、白酒、富硒食品、中药材等产业。
加快布局未来产业
发展光电子、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第三代半导体、大型无人机、高端数控机床等产业。
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高端医疗器械、新型储能、高性能材料、小型卫星等产业。
制定低空经济发展行动方案,支持榆林建设全国低空经济试验区。
做强现代服务业
加快推进西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推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开展综合巨灾保险试点,争创西安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
3.加快创新要素融合,抢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
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
不断提升秦创原能级,推进大科学装置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健全“沿途下蛋”就地转化机制。
推进“三项改革”拓面提质增效,提升单列职务成果转化率,推动成果收益分配向研发和转化人员倾斜。
新建20家中试基地和概念验证中心,靶向攻关100项关键核心技术,新增成果转化企业1000家。
强化高质量教育支撑
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健全就业招生联动机制,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
高质量推进“双高计划”,打造一批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实施好创新人才攀登计划,建设20个引智示范基地。
全面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
4.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
不断提升秦创原能级,推进大科学装置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健全“沿途下蛋”就地转化机制。
推进“三项改革”拓面提质增效,提升单列职务成果转化率,推动成果收益分配向研发和转化人员倾斜。
新建20家中试基地和概念验证中心,靶向攻关100项关键核心技术,新增成果转化企业1000家。
强化高质量教育支撑
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健全就业招生联动机制,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
高质量推进“双高计划”,打造一批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实施好创新人才攀登计划,建设20个引智示范基地。
全面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
5.促进城乡区域协调,构建优势互补空间格局
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按照“西安研发+周边配套”模式,推动西安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辐射带动能级。
优化宝鸡、咸阳产业结构,提升制造业实力。
完善铜川、渭南产业布局,提升配套能力。
以西咸新区为纽带,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步伐。
深化杨凌区校融合发展机制,打造旱区农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和全域城乡融合示范区。
支持延安、榆林协同发展,增强能源保供能力,提升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水平。
支持汉中、安康、商洛壮大旅游康养、消费品制造、抽水蓄能等规模,依托资源禀赋发展航空、毛绒玩具、预制菜、消费电子等产业。
提升壮大县域经济
优化“一县一策”事项清单,实施县域特色经济改革行动,培育新增2个工业产值过百亿的园区,县域工业产值增长6%。
分类推进100个重点小城镇建设,培育一批工业大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和特色小镇。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净增耕地20万亩。
做好村庄实用性规划编制,创建“千万工程”示范村500个,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自然村稳定在95%以上。
6.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国家植物园设立,推动大熊猫保护繁育基地建设。
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和深度节水控水,完善“三北”工程协同实施机制,完成340万亩营造林任务。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加快焦化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全省PM2.5平均浓度不超过35微克每立方米。
持续整治黑臭水体,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开展煤矸石、粉煤灰、尾矿等大宗工业固废综合治理,扎实做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实施碳排放统计核算和用能预算管理,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和温室气体减排交易。
推进绿色工厂、绿色矿山、绿色建筑发展,营造绿色低碳产业生态。
7.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持续推进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做好石峁申遗和秦东陵、芦山茆考古挖掘等重点工程。
全面启动第三轮地方志修编工作。
参与文化遗产国际治理,发挥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等平台优势,擦亮中国-中亚联合考古等国际合作品牌。
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提升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文博场所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陕西文学馆、美术馆等重点文化标识工程建设。
用好陕西公共文化云平台,打造一批城市书房、文化驿站。
发展秦腔艺术、陕北民歌、陕南戏剧,努力创作更多文学、美术、影视等精品力作。
推动文旅产业做大做强
深入实施“十百千”培育工程,壮大出版、演艺、文创等产业。
创新特色民宿、文旅街区、沉浸体验等业态,推动红色游、乡村游、入境游发展壮大,做靓跟着美食游陕西等特色品牌。
办好花样游泳世界杯总决赛、世界男排联赛等国际赛事。
8.聚力办好民生实事,持续增进三秦百姓福祉
着力稳就业促增收
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
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完善劳动纠纷调解机制。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综合高中试点范围,实施高考综合改革。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加快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城乡全覆盖。
加强基本民生保障
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完善促进生育政策,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鼓励嵌入式养老、托育、家政等服务进社区,扩大普惠养老托育覆盖面。
9.坚决守牢安全底线,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陕西
防范化解经济领域风险
持续做好“保交房”“保回迁”工作,推动“交房即交证”常态化运行。规范中小金融机构经营活动,加大重大金融风险事项处置力度。
严密防范各类事故灾害
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加快双重预防机制建设。
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建立矛盾纠纷集中领域排查化解机制,提高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
推进乡镇(街道)职权、资源相匹配,提升城乡基层治理水平。
加强平安陕西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
编辑:李雨泽
- 下一篇: 没有了
- 上一篇: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